隨著我國老齡化步伐的加快,再加上多年實行的計劃生育政策,家庭規模日趨于小型化,人口的社會流動性隨著就業觀念而發生不少的轉變,戶籍制度的改革也增大Α社會競爭激烈,人們生活節奏也明顯加快,這些都是促進家庭養老的弱化的主要因素。本文就老齡化的社會現象對老年住宅的空間設計進行分析。
一、老齡化的社會現象及狀態
在老齡化的加劇的社會現象下,人們觀念的有些轉變。而老人居住問題的產生是眾多的因素所導致的必然結果。老人居住問題的來源于人體自然老化與居住條件之間的不協調,家庭價值的變化將這種不協調礦大成社會現象,而人口老齡化的這個現象也變成社會的普遍問題。同時研究者認為,我國老齡化的特點最突出在于地域之間人口結構發展的不平衡。
人到了老年階段, 身體的健康狀況會明顯地出現一些衰老現象, 如: 彎腰駝背,行動緩慢,反映遲鈍,同時出現其他變化,身體機能都會大幅度的下降,疾病引發的概率也會更加容易等, 這些變化易引起老年人健忘, 愛發脾氣, 視覺模糊, 色彩辨別能力降低, 對環境感知能力下降等多方面的不適感。
從普遍意義上分析,由于高齡老人在身體上和精神上都比較弱,對居住、護理與社會服務都會提出更嚴格的要求,因此高齡老人的增加無疑要求社會和家庭承擔起更多的責任。
二、老年居住環境問題
根據調查及有關資料表明,當前我國老齡居住環境面監督著如下一些問題:
(1)由于家庭住房面積不足,導致老年居住條件無法改善。
(2)住宅平面空間類型不利于"老有所養"。
(3)傳統的家庭養老功能在削弱。非凡是隨著家庭小型發展趨勢,加速了傳統多代同居家庭的多解體。
(4)缺乏有組織的精神慰籍活動和提供這些活動的室內外公共活動空間和場所。
(5)社區養老服務體系不健全,使高齡、體弱、病殘老人得不到更多的關懷和照顧、難以實現經濟供養、生活照料、精神慰籍等功能以彌家庭養的不足。
三、老年人對居住環境的特殊需求
步入老年后,人的生活會從生理、心理及社會等不同方面發生巨大的變化。 在生理特征方面。老年人的各種機能隨著年齡的增加而退化,感覺能力、觀察能力、行動能力等逐漸下降或喪失。因此,老年人的行為空間和環境設施須補償他們各種能力的降低,并應維護和鍛煉老年人尚存的生活能力。在心理特征方面,有安全、交往、尊重三要素。他們需要與親人、朋友、同事、鄰居廣泛聯系,尋求友誼,慰藉與互助,懼怕孤獨、寂寞、無聊和被社會遺棄。
在社會特征方面,希望老有所為、所樂、所學、所居、所養、所醫。這些變化和需求對居住條件、住區環境、城市社會等方面提出了新的課題。老年人生理、心理、社會等方面的變化,使他們對所居住的環境有許多特殊的要求。老年人由于身體機能的退化,活動空間不斷縮小,越來越局限于居住的范圍,由此對住區作為ÿ人生安樂窩Œ意義的理解也最深。
而且隨著社會角色的轉變,他們的工作時間大大縮短,具有比其他年齡人群更多的閑暇時光,從而有了足夠的時間與他們所在的住所及其環境發生關系。因此,居住區的規劃設計必須要適應人口老齡化的趨勢,為年老者提供恰當的生活條件,包括身體的和精神的各種需要,以充實他們的生活內容,提高生命質量。